在潮汕人的餐桌上,烏橄欖是一道美味的佐餐小菜,白粥配烏欖,這一充滿潮汕特色風味的早餐搭配,不僅是許多潮汕人的至愛,也是解不開的地方飲食文化情結。
烏橄欖也稱黑橄欖,是普寧傳統種植的農作物之一,栽培歷史悠久,主產區(qū)有梅塘、里湖、梅林、廣太、石牌、高埔、船埔等地方?!暗跛济痹浭谴益?zhèn)新聯村的一個小自然村,新中國成立后,“吊思茅”的村民遷居山下,原“吊思茅”村在歷史的變遷中只剩下凌亂的石砌房基,以及一片植滿烏欖的山地。因為這些烏欖樹大都沿小溪邊的亂石生長,所以當地村民稱這些烏欖為“石站橄欖”;外地人則稱這里出產的烏欖為“吊思茅”。吊思茅的烏欖樹具有樹齡大、純野生、結果少但品質優(yōu)等特點,橄欖形狀呈三棱狀、果實飽滿、肉香,是具有普寧特色的品種。
烏橄欖渾身是寶,既能生吃,也能熟食,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把它腌制以后再吃。傳統烏橄欖的腌制過程是先把橄欖洗凈,開水下鍋,煮好后撈出鍋,等橄欖完全冷卻后裝進缸里或者桶里,再加上冷水和一些粗鹽巴,這就算制作完成了,這其中最主要的一環(huán)是判斷橄欖出鍋的時間,太早了,橄欖煮不熟,吃起來口感澀,煮的時間長了,橄欖又變得太硬,嚼不碎。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傳承人吳娘聽改進了腌制方法,先將大鍋里的水溫燒至90度左右,然后按照10:2的比例下烏欖和粗海鹽,慢火煮約5分鐘就可以起鍋。起鍋后的烏欖泡在鹽水里,第二天就可以吃了。最佳的食用時間,則是在腌制后的半個月左右。據科學研究,烏欖肉具有較高的的營養(yǎng)價值,富含鈣質和維生素C。
2020年1月,“吊思茅”烏橄欖制作技藝被普寧市人民政府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現有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娘聽。